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jpeg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

作者:丹尼爾.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

全球暢銷書《快思慢想》的作者、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2013年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勳章。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

 

奧利維.席波尼 Olivier Sibony

巴黎高等商學院策略與商業政策教授。他曾在麥肯錫公司的巴黎與紐約辦事處擔任資深合夥人長達25年。他的研究主要是策略決策品質的提升。著有《不當決策》

 

凱斯.桑思汀 Cass R. Sunstein

《紐約時報》暢銷書《原力思辨》和《推出你的影響力》(與理查.塞勒合著)等書作者。他是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也是行為經濟學和公共政策計畫的發起人和負責人。

 

一、本書重點

1.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因此判斷很困難。

2.差異遠超過我們的預期。

3.雜訊是可以減少的。

4.減少雜訊的做法常會引發反段和重重阻力。

 

二、判斷的偏誤及雜訊

判斷便會伴隨著雜訊以及偏誤。

判斷就猶如打靶一般。

打靶結束後如果只看靶紙的背面,無法判斷其打的位置是否正確。

如果打擊位置皆集中於目標點附近,便代表其雜訊及偏誤較低。

如打擊的位置雖然集中卻偏離了目標點,便代表出現了偏誤。

如打擊位置平均分散於靶紙的四處,便代表出現了雜訊。

如打擊位置偏向於特定方向,並同時分散於其他位置,便代表同時出現了雜訊以及偏誤。

 

三、生活中處處充滿雜訊

舉凡生活中需要判斷的地方皆充滿了雜訊。

從保險金額的判斷到醫師診斷、法院判決,皆充斥著判斷的雜訊。

多數人總是注意到判斷時的偏誤,卻容易忽略雜訊。


四、系統雜訊

在充滿雜訊的系統當中,錯誤不會糊相抵銷,只會互相增加。

如果有一群受相同教育以及價值觀的人,心裡總是會覺得「我這樣看世界,別人應該也是這樣看」。

我們喜歡待在與同事意見一致的舒適圈,但是卻沒發現他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不同。

只要有判斷就會有雜訊,而且雜訊比你想像的多。

 

五、單一決策 V.S. 重複決策

通常在判斷單一決策時較難判斷,決策當中的雜訊。

如果單一決策和重複決策一樣有很多的雜訊,

減少重複決策的雜訊應該有助於單一決策的品質。

把單一決策看成只發生一次的重複決策,有助於減少雜訊。

 

六、誤差方程式

單次測量的誤差 = 偏誤 + 雜訊誤差

總體誤差(均方差) = 偏誤² + 雜訊²

每ㄧ個決策都涉及預測性判斷,而準確性應該是唯一目標,

你必須把你的價值觀與事實分開。

 

七、雜訊的成分

水準雜訊:不同個體判斷平均水準的變異。

型態雜訊:個體對於特定事件反應的變異。

 

八、人的內心充滿雜訊

你不可能永遠都一樣。

當情緒出現變化,認知機制的特徵也會跟著改變。

判斷就像罰球,無論我們有多想精準呈現這個動作,沒有兩次罰球是完全相同的。

 

九、群體會擴散雜訊

討論新計畫時,如果成員未能聽到熱情支持的聲音,最後可能胎死腹中。

不管就任何事情來看,群體往某個方向發展,關鍵在於一開始是否有人帶頭。

社會影響是個問題,「減少了群體的多樣性,卻沒有減少集體誤差。」

 

十、客觀的無知

預測性的判斷上,只要有預測就會有雜訊。

客觀得無知也是,只要有預測就會有無知。

而且你不知道的事比你想像的多。

專家、研究人員常會對自己的預測過度自信。

 

-----心得-----

說實話這本書對於我來說有點超過我能吸收的範圍。

過去並沒有好好讀書,在作者說提到誤差方程式時我完全無法理解。

即便如此,書中提到的雜訊對判斷的影響也非常精彩。

且都會用案例來做說明。

雜訊雖然會影響判斷,但是完全沒有雜訊又真的是好的嗎?

如果把規則訂得非常具體且仔細,這樣反而缺少彈性。

犧牲掉一小部分的精準度,可以換得更靈活的解釋空間。

正式雜訊,才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

 

希望過一段時間之後重新閱讀這本書時會有更深刻的領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van 的頭像
    Evan

    艾文的生活雜記

    E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